jbo竞博新闻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jbo竞博

2023-10-2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都零零星星接触过一些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业务,但到底要如何建立全局性感观呢?有点无从下手。有些答案直接就从传统金融入手解读互联网金融了,这样其实把题目的范畴扩大了,并且涉及金融这个复杂的学科就更难用一个回答说清楚。在这里我提供一个视角去理解现在的互联网金融,这个不完善的观点会在以后接触得到更多信息后进行更新。

  互联网+传统金融业务产生各类互联网金融模式。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结合传统金融产生出现在的各类金融业态;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互联网金融各模式本质上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符合惠普金融:通过互联网加快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服务于更广泛的群体。

  李丰在谈到互联网金融时说:“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只是互联网技术单轮驱动,大机会只出现在技术对传统金融效率的提升;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是由去监管化和去中心化双轮驱动的。”互联网金融诞生于美国,欧美国家的金融体系也相对完善成熟。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两大决定性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一是佣金自由化和金融混业经营开放,促进了竞争机制活化和金融创新;二是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并投入商业化应用。

  再看看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随着金融政策宽松,其体量一步步增大的。金融抑制导致利率无法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长尾市场需求,互联网金融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政策、技术、需求(中小微企业及个人投融资)和供给(居民财富收入增长),四大推动力加快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2015年的研究报告把互联网金融分为9种模式:P2P、众筹、金融网销、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银行、第三方支付、征信、消费金融、虚拟货币。

  ……各大媒体只要逮着互联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或是金融机构提供互联网服务,都会把它们被归为“互联网金融”。很多媒体人或分析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谢平教授与邹传伟、刘海二在其后的著作《互联网金融手册》中也重新梳理了互联网金融的构成。在我看来,它们大多未能覆盖互联网金融的全部。依托着 MECE 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不重不漏),本文将从最基本的金融需求出发,用简洁明了的图表,为读者绘出互联网金融的全貌。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去思考问题。那么我们不妨首先思考一下,用户的金融需求是什么?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其实没什么差,一样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三大基本金融需求:投资、融资、支付。

  投资和融资则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投资是资金盈余者想用钱卖钱,融资是者想用钱买钱,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交易总是要有买卖双方才能顺利达成。

  相对的,支付可以独立于投融资活动,自立自强。举个栗子,我们平时日用品网购的支付,整个过程并没有涉及到投资或融资活动。

  搞清楚这三个基本金融需求后,我们来发掘互联网金融的全貌。整个投融资的流程如下图所示。资金盈余者将钱给予者,者之后返还本金及投资回报或亏损。(图中箭头仅表示投资资金流动方向)

  传统金融机构通常被称为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tes),负责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比如银行,资金盈余者将钱存入银行赚取利息,银行将款项放予者,融资者支付利息。

  以银行为例,在资金盈余者存款的交易中,传统金融机构是者的角色。在者融资贷款的交易中,传统金融机构则是资金盈余者的角色。

  在最基本的投融资流程的基础上,有时候由于信息不够透明,需要投融资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介入,以促成供求信息配对,完成投融资活动。

  此外,由于投融资活动承受着各种风险,且每个投融资的主体有着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以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为例,投融资本身受到很多市场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以及行业本身的影响。这些信息将更好地让投资者了解不同项目的风险及回报,让融资者清楚不同融资渠道的成本。它们将直接影响资金盈余者的投资决策,以及者的融资决策。

  看到上图可能有些读者会疑问:传统金融机构是不是属于上图中的第三方?针对这个问题,我进一步解释一下第三方在投融资流程中的角色。

  第三方并不吸收资金或出借资金,而是仅作为媒人,撮合投融资双方,投融资双方是一一对应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拥有资金池的所谓 P2P 借贷平台其实不是第三方,而是资金盈余者或短缺者。

  传统机构也有可能是第三方:以银行代销基金产品为例,基金公司是方,零售投资者是资金盈余方,银行则是第三方。用金融行内的术语来讲,第三方只是一个“通道”。

  由于大部分投融资产品(包括存款、贷款、基金、信托、保险等)都需要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去设计、打包、生产。互联网金融的自有产品主要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即媒体常说的“金融互联网”。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互联网公司、电商企业杀入传统金融业:阿里巴巴、苏宁、百度、京东、欧浦纷纷设立公司,苏宁注册了“苏宁银行”打算进军民营银行业,阿里巴巴和腾讯参股的民营银行也接连获批。在这个领域里,表现出众的是互联网 / 电商系小贷公司,而民营银行因为刚刚起步,还没有太大的成果。关于民营银行我们会在后文进一步探讨。

  更有不少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密切合作、相互融合,共同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如阿里巴巴收购天弘基金 51% 股权,以及 2013 年闹得红红火火的“三马卖保险”,赚足了大家的眼球。

  金融机构所架设的在线平台,既提供投资产品也提供融资产品,如电子银行、保险网销。

  要做金融产品的制造商,互联网公司必须获得相关牌照。在这个范畴下有两个亮点:一是互联网/电商系小贷公司,借助电商平台收集交易数据,从而挖掘在线商户的融资需求,并利用大数据控制信用风险,进行小贷业务,如阿里小贷。二是互联网公司参股的民营银行。

  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在股权层面进行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并获得金融牌照,共同设计、打包、生产投融资产品,如众安在线。

  其实投融资的过程和实物交易的过程无异,需要有买家(出钱的投资者),有卖家(卖股权、债权或其他权益的融资者),有商品(股权、债权或其他权益)。

  在研究金融服务中介之前,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电子商务领域里面都有哪些主要市场参与者:

  上图的这些概念其实已经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我也不多废话了。B 端是企业,C 端是个人。

  一个是平台 B2C(B2B2C),即可以让商家进驻金融、并向 C 端客户出售产品的电商平台,比如天猫、转型后的京东商城等;

  另一个是非平台的零售商 B2C,从别人那边进货然后向客户销售,自身不负责制造商品,比如转型前的京东、一号店等。

  我们只研究这两种 B2C,像凡客等自有品牌的 B2C 网站在此就不讨论了(前文我们提到的阿里小贷之类的自有产品其实就可以类比为自有品牌 B2C 网站)。

  了解了电商的业务模式后,我们还必须意识到金融市场和电子商务市场有两个很大的不同点:

  一是金融产品不是消耗品,且价格会发生波动,所以金融市场需要可以让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的流通市场(也就是金融业界常说的“二级市场”)来满足交易需求,这个角色通常由交易所(Exchange)来承担。

  二是金融的二级市场通常需要有经纪(Brokers)的参与来提高市场效率或为交易方的信息进行保密。经纪还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等额外服务。

  顺带一提,除了经纪外,交易所还有一个角色——做市商(Dealers)。中国的 A 股市场暂时还没有做市商机制,但新三板(试点中)和其他 OTC 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已经有做市商机制的存在。不过做市商并不是第三方,它需要自己将金融产品买下再卖出,低买高卖赚中间差价,它在交易过程中扮演的是资金盈余者或者的角色。

  (要说明的是 F2F、F2N 这些乱七八糟的术语,只是作者随口编出来的,在业界并没有很高的辨识度,装逼者请慎用。)

  F2F:金融机构间的交易大多一对一直接进行,但也有不少交易平台存在,比如银行间交易市场。由于 F2F 模式大多都由监管机构所主导,或以交易所(如陆金所的 F2F 业务 Lfex)的形式存在,我在后文也不再详细展开。

  F2N:包括平台 F2N 以及非平台 F2N,零售用户可以直接在 F2N 上购买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进行投资理财。平台式F2N是一个在线的金融产品市场(Market place),金融机构可以进驻该平台并直接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作为直接销售方,如淘宝基金、淘宝保险等。最有名气的余额宝仅仅是其中的变种。此外还有微信公众号,不少金融机构也进驻微信,以服务号的形式提供内容。非平台F2N销售的产品不是自己生产的,它只是做代销工作,一般以从金融产品的生产商(基金、保险公司等)收取佣金的方式赚钱,如天天基金网、铜板街等。用户除了购买投资产品外,还可以申请贷款产品,如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电商平台与银行合作,为电商平台的供应商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京东商城、苏宁易购、eBay 等已经与银行合作,开展了这项业务。原本打算在 2014 年 3 月由腾讯、阿里巴巴、中信银行合作推出的网络信用卡,其本质也是信用卡产品销售渠道的新拓展,只可惜这个计划被央行叫停了。

  N2N:以众筹平台为代表,有融资需求的个人 / 机构可在众筹平台发起项目,以股权、债权、或预售 / 团购等的方式向投资者募集项目资金。要注意的一点是,P2P借贷平台其本质是以债权为基础的众筹平台,这个我们也会在后文详细解释。国内的市场参与者有天使汇、大家投、人人贷、拍拍贷、陆金所、点名时间、众筹网、追梦网等。

  导购网站:即金融流量分发网站(也被称为金融垂直搜索),根据用户的金融需求,金融流量分发网站会匹配适合客户的金融产品(目前覆盖贷款、信用卡、理财产品等),国内的市场参与者主要有融 360、好贷网、我爱卡、百度贷款搜索、24 财富等。

  交易所:供用户交易金融产品或大宗商品的二级市场。除了两大股票交易所,大部分读者可能都不知道,国内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所在 2013 年多达近 100 家(2012 年高峰时候,国内交易所甚至超过 900 家,后来在商务部、央行和证监会的联合整顿下,国内交易所的数量才被控制下来)。与此同时,在北京、重庆等地存在着近 20 家金融资产交易所。而互联网交易所也在慢慢崛起,如各 P2P 平台的二级交易市场、陆金所旗下的 Lfex 等。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在图中交易所把前面的几种交易类型都裹住了,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交易所也承担了一级市场发行的功能。

  经纪:在股票交易市场中,经纪的角色是由券商来承担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我将会探讨互联网券商的发展。

  谈完自有产品和金融服务中介这两种主要业务模式,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投融资领域的最后一种业务模式——信息供应与分析。

  这个领域的市场参与者通过为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及分析以促成投融资活动,如挖财记账、彭博、财经门户、腾讯操盘手、雪球财经等。如果你懂得运用,它们并不比私人投资顾问差多少。

  比投资融资更广泛的金融需求是支付,线上线下的消费都需要支付,甚至线上线下未来的消费都可以通过线上支付。仔细想想我们平时付钱的过程,你会发现支付的流程其实很简单:

  支付方使用拥有支付手段功能的媒介(即货币¥),直接付款给收款方,或通过第三方间接付款给收款方。

  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想要在支付领域下工夫,只有两种手段:要么成为第三方,要么成为媒介。相对应的,互联网金融在此领域有两种可以实现的业务模式:

  电子支付:作为买家卖家以外的第三方,为用户提供桌面端 / 移动端电子支付及转账、缴费等服务,如网上银行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

  虚拟货币:以电子形式存在、于网络上流通、具有标价及消费等功能的非法定货币,如 Q 币、比特币、万里通。

  值得注意的是,图中的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业务模式是按实现的功能去划分,现有的市场参与者也逐渐在往多个领域渗透。例如陆金所虽然是债权众筹平台(P2P 借贷平台),但它也有交易所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二级市场交易的服务。

  归根到底,人类这几千年来所有的奋斗都归结为一点,更好的生存和生活下去。其中生存是生活的前提,生活是生存之后的奢侈性的体验,随着社会进步,前人的生活体验可能会慢慢成为后人必要的生存要求,这样生存生活的递推前进,就是人类发展逻辑。

  相对于生存和生活这一目的,互联网和金融两者本身都是工具,而两者的结合点在于信息。互联网本身就是起源于信息技术,是信息的一种传播和汇集方式,而金融起源于交易和货币,其本身是对现实财富的名义化和虚拟化处理,从而为财富交易降低成本,本质是财富信息记录和交易体系。个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主体核心还是在金融上,只是互联网对于信息传播和汇集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财富信息的记录,从而影响财富交易,进而改变金融的运作模式。

  人类生存和生活问题最终归结不过是稀缺和不确定问题,其实也就是生产效率和消费稳定性问题,在金融上其实就是收益和风险问题。金融的宏观意义就是使整个社会的资源流入到生产率最高的地方,同时使风险在不同主体间的分散和平衡。从微观来看,每个主体进行金融交易的目的自然也是收益和风险的平衡,但是要使金融交易合理稳定,核心在于交易的信息透明和交易主体之间的信任。信息这东西大家都明白,其实信任背后还是信息,或者其本身是信息的积累。一个社会的信任度本身是和社会中信息流动与人口流动匹配度相关的。当一个人的历史信息与其自身绑定,并且能被其交易对手识别,那么违约成本就会很高,信任就会逐步建立。

  金融本身早已有之,只是在不同的社会运作模式下表现不同,如果从过去的金融开始分析,或许更能看清楚今天的金融和未来的金融---互联网时代的金融。

  本文尝试按照人类历史不同阶段,并结合不同阶段下社会信息和人口流动模式,分析金融的演变逻辑。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度低下,所以在部落内基本上采取完全平均的方式,因为这时的物质水平如此接近生存水平,受不了一丁点的波动,所以只能采取风险完全分摊的模式,这一模式其实也是最大限度消化非系统性风险的逻辑[1],以维持整个部族的生存延续。由于这时基本上相当于计划经济,交易和市场还没有出现,除了风险完全分摊以外,其他也算不上金融的逻辑,在此不做分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部落开始扩大,国家出现,群居的规模扩大,并且有了定居的地点。随着生产剩余的可能,交易开始出现并扩大。但由于物物交易成本太高,于是就出现了货币,货币本质上是大家都认可的一种财富记录,通过这种财富记录方式,市场交易就避免了交易主体不一致[2]和主体消费时间不一致问题[3]。

  随着社会定居群落的扩大,但是又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技术的限制,群落也不可能太大,并且群居的人一般都会有血缘和信仰上的纽带联系,一个熟人社会就这样开始出现,在中国过就是乡土社会,而且这个社会持续了相当之久。

  熟人社会典型的特点就是信息和人口都是不流动的(指跨区域流动),在这种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的是重复博弈的关系,同时信息在群落内部传播得很快,从而面子很重要,也就是违约成本很高,社会信任度也会随之较高。

  在这种社会模式下,金融行为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的金融行为就是借贷,而且借贷都是点对点的,因为借贷双方知根知底,所以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小,不需要第三方机构来做中介,这样银行和钱庄之类的金融机构难以出现或者难上规模。

  孝这种道德要求,稳定了社会养儿防老的模式,也就是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资源互换,从而实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资源跨期配置。简单来说,一个人小时候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从而需要父母的抚养。在其到青壮年时,其有劳动能力,其劳动成果一部分需要遵循孝道赡养父母,同时由于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其劳动成果过难以直接储存[4],所以这时候通过养儿子的方式将自己中年的一部分劳动储存在后代身上,等到自己年老时再通过被孝的权利获取回报。通过这种孝道模式,一个家庭和家族就能得以完整延续,每个个体就比较顺利的将自己青壮年时候的劳动力合理地配置到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消费。

  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富在生命周期的配置问题,但是没有解决生命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人生总会有一些意外的事情要发生(生丧嫁娶病之类),而在生产力一般的情况下,一个家庭难以承受一些意外的财富支出,这时候互助性礼金的作用就会很明显,其实在中国的乡土社会,这种礼金风俗本质上一种隐性保险,大家都遵循一方有事八方来助的精神时,个体间的非系统性风险就能够相互抵消。另外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地主对农民一些救助和补贴措施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保险制度。

  不管是上面的私人借贷,还是孝礼等道德风俗,其要起作用的前提是熟人社会,也就是人口流动性比较低,这样每个个体就能的历史信息就能积累起来,从而形成区域的信用体系,进而区域的简单显性金融交易和隐性金融制度得以运行。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口增加,群住区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交通运输技术有所突破之后,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但是在信息技术取得突破之前,个体信息还不能随着个体的迁移而扩散,跨区域信息扩散和积累机制不能运行,从而熟人社会的信用体系也就失灵,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

  如上所言,陌生人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口是流动的,而信息的流动效率却相对较低,那么所有的隐性金融逻辑只能在很小的家族范围乃至某些有共同标签[5]的圈子中起到局限作用,但不能满足真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担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人口的流动是伴随着生产的区域化分工,如果地区间没有分工贸易,人口流动的需求是比较低的。但人口流动本身又带来了交易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在人类社会生产开始出现法人主体模式的时候,交易主体的信息与个人信息的相关性降低,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大,从而开始需要一个第三方机构将不同主体联系起来,这个中介机构一般起到了信息收集和处理功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典型就是传统金融机构和律师实事务所。

  正是由于在陌生人社会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很强,所以需要专业化信息处理机构来消化和处理信息。同时个体间由于信任问题难以直接进行金融交易,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大型中介机构将所有交易主体综合起来,中介机构本身主要是收集和消化信息,在把众多个体综合后分散消化了风险,从中收取交易佣金,同时也可能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以享受超额收益。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

  换而言之,这些传统的金融结构本质上都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而产生的信息处理和风险分担的专业化机构。而信息不对称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人口流动导致的信息流无法累积成信用记录,从而单独个人之间无法直接进行交易;二是,在交易主体法人化后,信息的复杂程度超过了个人能处理的能力范围,个人也难以直接与法人直接进行金融交易;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就出现了当下社会的种种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券商、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担保公司等等。

  但是似乎以上两种存在的理由都在因信息技术的改变而改变,金融开始步入了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的本质在于信息传播超越了时空,而信息是所有交易的前提和核心,尤其是金融交易。

  从物理上来看,互联网社会中人口流动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由于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技术也日益进步,人口流动的频率在加大,似乎社会的陌生程度在加大,但是同时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个体跨时空的交流极其便利,这样就形成了人口流动同时,信息也伴随流动并在互联网上形成信息积累,在这一社会特征下,物理上的陌生人社会开始进入了准熟人社会,也就是个体间虽然不认识,但是很容易通过互联网上的信息积累,以及社交网络的六度空间理论形成相对准确的认识,这样社会个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大大降低,基于信息积累的信用体系也开始建立,同时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易由于虚拟性变得更加便利。

  这种信用体系和交易虚拟性最开始颠覆的是一般的商品和服务交易市场,最典型的就是淘宝对于实体店的冲击,以及大众点评对于餐饮行业的颠覆,其之所以能颠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交易的信息被记录下来,并跨时空传播,从而解决了交易主体之间由于虚拟性(淘宝)和人口流动(大众点评)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无形中将很多单次博弈扩展成了重复博弈,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品质承诺体系。

  随着信息安全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货币开始虚拟化和网络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网络交易的前提。前面提到货币本身是财富的记录方式,或者体系,其核心在于信用,也就是大家共同认可,而货币信用的核心在于真实和安全,其实也就是货币记录体系的安全性,这安全性一方面是和之前纸币时代相同,就是货币当局不能放任发行导致失控;而另一个方面是就是电子货币记录体系本身的安全性。

  就现有的银行体系和第三方支付系统而言,其实都是财富记录的虚拟化和交易的线上化。但是电子货币对传统的中央银行法定货币体系有一个潜在威胁就是,在网络社会中,信任和认同可能会呈现去中心化趋势,只要足够安全,货币信用可能不需要国家背书,甚至国家的强制功能都会失效,典型的例子就是比特币的火热。

  但个人不是很看好比特币的前景。比特币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和匿名性。所谓的去中心化不外乎是无政府主义的诉求,但即使是绝对的无政府主义也需要一个中心机构来进行社会组织,提供公共品,尤其货币这种具有规模效应的公共品。所以我认为恰恰相反,现在的货币的中心化反而不够,当然中心也不一定是国家,超主权的货币应该是一个趋势,或许很长期,但应该比绝对的去中心化要短。另外对于所谓的匿名性的优点,其未必是优点。货币的非记名性本身是物理货币的无奈之举,而且正是货币的非记名性方便了洗钱从而降低了很多犯罪的成本,瑞士银行的巨大负外部性就是表现之一。所以我认为,恰恰相反,未来货币应该走向可能是信用记录化,因为流通货币本质上是对于过去生产的一种记录,这种记录的痕迹化或许对于这个社会的犯罪势力有所抑制。此外,在这个大链接的时代,每个人的行动越来越公共生活化,其外部性在一步步增强,隐私的范围必将一步步缩小,这是社会的趋势,无所谓人权和伦理,货币和交易亦如此。

  基于以上,个人认为货币电子化是大趋势,并且交易记录后台实名化也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金融的深化就是对具体金融交易的影响,也就是对于借贷、债权、股权等交易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传统金融机构的生态体系。

  首先从借贷来看,如前文所述,借贷在之所以中介化,主要原因是信息流动没能跟上人口流动和法人主体信息的高度复杂性。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传递的跨时空性,个体间的准熟人关系使个体间直接借贷成为可能,尤其当双方都是非法人主体而且个体信用记录完整真实的时候。至于涉及到法人主体的借贷,互联网由于其分散化的信息处理成立,也让点对点(P2P)直接借贷有可行之处,但是从短期来看,传统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信息处理能力仍有其比较优势,未来中短期内应该是银行网络化的高潮,但技术在进步,信息处理完全由互联网平台承担jbo竞博,传统的银行机构消失的可能性未尝不存在。

  再从债权和股权交易来看,由于交易空间的虚拟化,资金需求双方的接触门槛大大降低,参与交易的主体越多,自由撮合使交易成交的可能性越高,而且个体能够自行分散投资而消化风险,从而传统的交易中介的佣金模式将难以延续,这对券商乃至PE、风投等机构的运作模式都可能是巨大冲击。

  以上互联网冲击的金融交易主要还是财富的不同主体配置,还没有涉及金融的另一个功能,就是风险分担功能。与此功能对应的传统金融机构就是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之所以存在就是由于在陌生人社会,分散的保险需求主体自由联合成完整的保险主体的可能性比较低,这时就需要一个相对有公信力的中介机构将不同的个体联合起来,抵消掉个体间的非系统风险,并收取一定的风险差价收益。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首先保险业务的互联网化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但是互联网对保险影响可能是对传保险机构存在本身的冲击。一个设想是,大家依据自己的历史信用记录,健康信息等大数据,在某种网络平台下,各自对照标准的保费费率进行出资,形成一个互联互保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保险机构必然会消失,或者就完全被平台化了。

  当然,以上种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设想都是基于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且伴随着法律制度乃至社会意识的普及才能实现,毕竟传统的金融体系的既得利益太强,他们必然会通过法律制度来守护自己的利益。而且任何新生事物本分都会尤其不足,也会被某些不良群体利用,互联网金融亦然,当下P2P的乱象便是具体表现。但是历史前进的步伐是不会因为某些势力的阻碍和某些新生瑕疵而停止的,未来的社会是互联网的,金融也是。

  [1]对于不相关的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抱团比单个生存的稳定性要大很多,在投资上来看,其实就是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的逻辑。与非系统性风险相对应的是系统性风险,这个是指所有个体同时要遭遇的不确定性,这个无法通过抱团来分散。

  [2]物物交易需要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东西,但在交易扩大化以后,这种条件很难满足。

  [3]很多消费性财富是难以储存的,但是人的消费是持续平衡的,货币的出现使处于不同消费需求阶段的主体交易更容易实现的同时,也使个体消费通过货币储存的方式实现了跨期配置。

  [4]劳动是最难储存的,因为其本质是时间。其实即使在金融市场发达的今天,人类只是从小家庭的孝中解放出来了,金融市场还是没有解决劳动直接储存的问题身,只是通过金融契约将整个社会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的劳动能力打通而已。但金融市场要想实现个体的生命周期仍然需要社会的合理的人口结构,毕竟货币和金融资产本身是不能直接消费的,如果要保证今天的金融资产的未来价值,就必须保证未来有足够的劳动人口,也就是必须保证今天有足够的小孩和年轻人,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口结构为什么那么重要的原因。

  金融的本质是中介。你有100万的存款,老王开饭馆缺启动资金,理想情况下你把钱借给老王,到期收取利息,大家都受益。但是你在山西,老王在河北,互相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知道了也没用,你一个山西人,凭啥把钱借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河北人?

  然后金融中介出场了,他们能提供信息,还承担老王的信用问题,你通过中介把钱借出去到期收利息,老王有了启动资金,中介收点手续费,三方都满意,皆大欢喜。

  你把100万以2%的利率借给中介,中介再以5%的利率转手借给老王,3%的利息差就是中介费。这个中介就是银行,因为中间过了一道手,所以这种模式叫间接融资。

  老王缺钱找中介帮忙,中介找人摸了摸底,觉得靠谱,于是拉着老王上市场吼了一嗓子,说这哥们家底干净,家里有矿,就缺启动资金,大家可以把钱借给他。方式有两种,借100万给你20%的股权,这叫股权融资;借100万,一年以后还110万,这叫债券融资。中介收个介绍费,风险你和老王自己承担。这样的中介就是证券公司,国外叫投行,这种融资方式叫直接融资。

  你是悲观型人格,总觉得未来路上全是坑,疾病、车祸、实业,衰老一样都躲不过,想用手头钱给自己买个保障,把100万叫给中介,换取未来掉坑里的时候中介会拉你一把。中介拿了钱,肯定不会让钱躺着发霉,再找别的中介把钱借出去吃利息,这样的中介就是保险公司。他们的盈利模式,主要对赌未来把你拉出坑的费用,少于你交的保护费。

  对借钱的你来说,这三种中介方式收益率不一样金融,风险也不一样,可以衍生出无数组合,普通人摸不清里面的门道,可能到处抓瞎,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这时候基金公司夹着皮包出场了,他们是专业人事,把菜鸟们的钱收集起来,按比例配置到这些中介公司,获得收益以后再给大家分红。他们跟保险公司一样,属于中介的中介。

  这些中介方式可以循环嵌套,形成各种金融机构和衍生品,但是无论怎么变化,理论上来说,资金最后都应该流入实体经济,毕竟汽车、手机、桌椅板凳还得有实实在在的工厂才能生产出来,实体经济才是财富的源头,这也就是经济学家们挂在嘴边的,“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

  说到这儿小伙伴可能有疑问了,既然是中介,咱们像58同城那样,只管信息发布,给买卖双方牵个线,让他们直接完成借贷不就行了,为啥非要绕这么多弯子呢?

  这玩意就是个纯中介平台,买家和卖家各自发布信息,对上眼以后,自行组成借贷关系,平台从中间抽成。

  这种商业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没法解决信用问题。表面上平台会把关,但你说平台会严格审查那些借款人吗?肯定不会了,审核那些材料又费钱又费人,银行都对这种信用审核退避三舍,平台怎么可能舍得铺成本呢?类似收入证明、房产证这种东西的审核那都是表演性质的,走马观花扫一眼,名字能对上就行了,真实性根本不去核实。

  而且平台本身就是为了挣个中介费,审核严格把借款人都拦在外面,那还挣个毛线?

  主观放水加上客观限制,这就导致大量低信用借款人进入平台,这些人借了钱还不上,时间一长可不就暴雷了。

  有个别放飞自我的平台,甚至伪造一些借款人吸收存款,利用借新还旧搞庞氏骗局,撑不下去的时候卷钱跑国外去了。

  p2p这种商业模式,有点像跳蚤市场,适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卖双方银货两讫,市场收个中介费,整个交易就结束了。借贷这种长周期的资金交易,最关键的就是解决信用问题,你得保证一年以后,借钱这哥们连本带利把钱还回来,咱们前面说了,平台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意愿做这个担保,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一地鸡毛,所以这两年p2p基本消失了。

  咱们说回来,虽然是中介,不过金融跟其它同行不太一样,他们买卖的是资金,天天守着金库数钱玩,如果没有监管,没准就干出什么离谱的事。

  比如我有100万,以注册资金10万开了一家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债主能拿着20万的欠条找我讨债吗?对不起,最多给你是10万,如果有证据表明公司成立时我已经足额注资,连这10万都省了,有限责任的意思,就是只按照出资额对公司债务负责,不会影响到其它财产。这也是为啥大家看特朗普,明明都破产好几次,还过着奢靡的土豪生活。就是因为老特名下有好几家公司,一个破产不会影响到其它几个。这点跟个体户不一样,个体户欠了钱,债主是可以把你告到倾家荡产的。

  金融公司再加上“有限责任”这个挡箭牌,这事就非常可怕了。比如银行本金1000万,吸收了10个亿的存款,理论上来说,如果出了内鬼把钱全卷走了,银行也只用承担1000万的赔偿,你说是不是很魔幻?

  可能会吧,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会为对自己负责。比如之前的老鼠仓,基金经理用客户的钱炒作冷门股,自己赚个盆满钵满,客户却赔个底掉。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损失的是KPI,口袋里落下的可是真金白银。这也是为啥我国的养老保险一直不敢大规模投入股市的一个原因,监管不规范,再加制度漏洞,很有可能会被人钻了空子。

  还有那些金融公司高管,公司账面上大量现金,人家可不是先紧着给自己发工资。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每次金融危机全世界都灰头土脸,但是丝毫没影响华尔街精英吃香喝辣,甚至破产前一天,还给自己发高额奖金,至于客户们损失,那只能是自己扛。典型的钱我挣,风险你们担。

  对那些券商来说,挣的就是手续费,所以大伙都拼命拉拢客户,雇一堆专家在在各大媒体做股评分析,尽管很多时候都是放马后炮,主打一个“打哪儿指哪儿”,不过听起来有理有据,保证韭菜们今天赔了钱垂头丧气,明天又能生龙活虎,信心满满的的杀入股市。人家不是闲的没事刷存在感,目的就是让你敞开了买买买,你多买一笔,人家就多收一笔手续费,赚的就是过手费。至于能不能赚钱那就是你的事了,人家没有义务为客户的资金负责。咱们国家散户操作频繁,就跟这些专家们忽悠强相关。

  所以金融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中介和投资人的利益不一致,正常情况没啥问题,如果诱惑足够大,职业道德可能就被扔一边了。

  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办法,比如做绑定,基金经理必须跟投自己的基金,基金掉价,操盘手也跟着亏钱,有了共同利益,操作起来也就没那么放飞自我了。

  还有更简单粗暴的,比如中东那些土豪们,手里有大笔现金,他们自己是不懂投资的,只能是找专业人士,但是操盘金额太大,难免有铤而走险的,土豪们的办法就是把专家们的家人都请到中东居住,你敢动我的钱,我就杀你全家。

  您可能觉得这风险太大,上个班还得把老婆孩子搭上,谁会干这种事呢?风险大收益也大啊,土豪们随手打赏一笔就够你一年工资了,谁会跟钱过不去呢?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多说一句,大家可能纳闷那些专业投资的大拿是怎么赚钱的,感觉咱们炒股都是随缘,人家为啥能一直挣钱呢?是不是有啥特殊技能?

  其实并没有,他们挣的就是个信息差,说白了跟二道贩子一样,在不同市场间高买低卖,挣的就是个差价。

  比如同样买入一只股票,你赌的是运气,对冲基金可能是在布局,买的时候就想好了哪个点出手,而且往往是几个市场同时操作,左手进,右手出,差价作为利润留在口袋里。这种操作需要大批专业人士分别盯盘,一般人是没这个能力的。

  而且按照市场规律,这种套利操作又会抹平价差,所以机会转瞬即逝,讲究的就是快准狠,一般会借助一些复杂的算法,普通人就是知道这个道理,你也快不过人家的算法,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没有牟利空间了。

  咱们说回来,上面说的这些属于操守问题,还属于个例。最可怕的是金融创新,中介套中介,每一层都合规,单独看都没风险,但是叠加到一起就是危房。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其实就是银行、证券、保险这几个中介沆瀣一气,抵押贷款变成债券,债券又上了保险,每个环节都没问题,大家看起来都很安全,但是多一层中介就加一层杠杆,也就多了一层风险,最后暴雷,差点把全世界拖下水。

  就算不考虑风险,这种中介模式的排列组合,每加一层就要收一道手续费,这些成本下家是不会承担的,只能是往下传递,资金最后到了实体经济手里,利率可能就高的惊人,老说的金融行业吸血,说的就是这个。

  所以世界各国都对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非常敏感,往往要求各个中介之间的业务不能交叉,银行不能插手保险业务,证券公司也不能吸收存款,大家各司其职,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分业经营。

  如果银行、保险和证券混在一起,一方面内部业务嵌套更无所顾忌,整点暗箱操作,外部根本看不见,完全脱离监管,另外一方面,集团层面很可能做转移支付,拆东墙补西墙,比如银行用存款补贴理财产品的亏空,本来应该被市场淘汰的孩子,你非给他输血吊着一口气,这要是能缓过来还好,缓不过来直接把银行拉下马,紧跟着就是连锁反应。

  金融行业暴雷可不得了,相当于给经济体输送养分的血管爆了,政府肯定得出面兜底,这也就是常说的“大而不能倒”。但是政府手里有没有钱,只能是印钞解决,最后买单的还是老百姓。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紧跟着发生了著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老百姓涌上街头,声讨金融吸血鬼。

  尽管那次运动没什么实质成果,不过金融资本家的名声是彻底搞臭了,华尔街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力就逐渐下降,实业资本家重新在美国政坛抬头。

  也正是2008年以后,全世界对金融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能约束这批发疯的野马,让金融回归本源,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物,本质是对你不够信任,因为借贷这种生意的特点是周期长,不像你买个汽车,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时买卖就完成了。资金借贷往往是数月到数年的时间,有个风吹草动,借出去的钱就打了水漂,这也是为啥银行愿意把钱借给国企和城司的原因,这些企业背后有政府站台,基本上拥有无限信用,不怕你到期不还钱。

  但是小企业就难了,银行一来担心风险,二来对小企业的信用调查本身就是个体力活,各种资质审查。为了十万块钱的贷款,铺上两个业务员,花两天时间,挣得那点利息都不够发工资的,出了事还得担责任。给国企多省心,闭着眼睛借都不会出错,出了问题也好解释。

  所以银行给小企业基本没啥好脸色,各种要抵押物不说,利息也高的惊人,爱借不借,反正也不指着你做生意。大家还记得狂飙里的情节吗?银行信贷经理和唐小龙勾结,把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生生搞破产了,老板为了钱还得给黑社会打工,这要是当时资金能周转开,这企业不就活下来了,几十个人就业也就解决了。

  而阿里小贷最开始就是为这些中小企业服务的。阿里的优势在于依托淘宝、天猫、阿里巴巴这些交易平台,掌握了海量的企业信息,产销存,原材料,现金流,客户评价,交易记录全在系统里,甚至阿里还会和海关合作,进出口的数据也都尽在掌握。有这些数据,找几个高手做个分析模型,这些公司的信用也就一目了然。

  甚至如果数据精确点,把进货、存货、物流、销售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再找个牛逼的算法工程师,资金缺口都能给你算出来,还没张口就知道你要借多少钱,你说牛不牛?这也是阿里敢于0抵押贷款的底气。当然了,说是0抵押,其实也不是,企业是把自己信用抵押在阿里,如果违约,分分钟让你在电商界社死。

  而且大家知道通过淘宝买东西有个付款周期吧,买家付款到卖家收款中间有个时间差,这段时间资金停在托管平台动不了,别小看这个时间差,现金流紧张的时候,晚一天就能要人命,不是有句老话嘛,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口气喘过来就是海阔天空,喘不过来直接死在半路。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很多企业都是死在现金流上,特别是国企的上下游企业,国企付款流程长,加上领导们对资金出入非常谨慎,回款压个半年一年很正常,供应商就惨了,皮糙肉厚的问题不大,家底薄的直接就给拖死了。其实这种应收账款也是一种信用,相当于拿了一张借条,特别是对国企,几乎没有收不回来的风险,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信用融资。

  但是普通模式下是没法操作的,毕竟应收账款不是债券,没法当做抵押物。你也不好证明供应商就是欠你钱。

  但是电商模式下,只要通过大数据确认你有这笔业务,获取信用,就可以把钱借给你。

  阿里小贷有一项服务,就是用这些应收账款做抵押,贷款给店主们。看起来15天的周期不长,但有时候真能救命。

  此外,银行放款出去就听天由命了,到期能不能还的上全看借款人人品。阿里小贷不一样,算法可以随时计算你的经营动向,如果发现企业有完蛋的趋势,平台识别风险,随时可以要求提前还贷,或者补充抵押物,借贷的风险也就大大降低。

  千万不要小看信用,这玩意可以直接折算成资金成本。比如国企如果去银行贷款,可能随随便便就能用3%的利率借出一个小目标,期限还可以随便挑。你要是个小微企业,银行最多借你10万jbo竞博,因为承担了风险,利率可能会拉到10%,你还别不服气,问就是市场行为,你上哪儿说理去?

  这也是为啥资金总是容易流向大企业的原因,信用本身就是吸铁石,能源源不断的吸取资金。08年大放水的时候,因为手头资金太多,很多国企甚至做起了二道贩子,从银行弄出钱转手再借给上下游的供应商,兼职干起了金融中介。

  而且单从利率上来说,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直接多了7%,实体经济的利润才多少啊,很多时候,这7%就能要了你的命。

  阿里帮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符合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大原则,走的是正路,所以国家积极扶持。

  但是金融的特点是挣钱太容易,阿里发现了世外桃源,格局打开,很快就出了幺蛾子。

  咱们前面说了,金融机构说白了还是中介,对于中介来说,有人借钱能吃到利息就行了,至于你是借钱搞生产,还是割双眼皮,或是买手机、电脑、包包,那人家就不关心了。为了扩大贷款群体,阿里推出了花呗、借呗。

  也不是,作为拉动经济的一驾马车,咱们国家一直消费不足。推动经济狂飙猛进的一直出口和投资,但是出口高度依赖外部市场,投资又有个边际收益递减的效果,所以长期看,拉动经济的主力,还得是消费。把钱借出去让大家消费,本身也有助于扩大内需。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消费不足的背后是储蓄过剩,而这些储蓄大部分都在中老年人和企业手里,正确的做法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让这些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买买买,把储蓄转化成消费。

  但是消费贷的群体,恰恰是那些没什么储蓄的学生。学生的特点是没啥自控力,大学又是人生中最轻松的四年,可不就是吃喝玩乐,要再赶上谈个对象,那花钱更没谱了。家境好的家里能支援点,家境不好的那就得四处借钱了。上过大学的都知道,同学里总有那么几个,常年缺钱,经常挨个宿舍串门,聊两句就张口借钱,信用好的来年开学能把钱还上,脸皮厚的,把钱借走那就是石沉大海,下次见到你依旧谈笑风生,就跟没这回事一样。这种人狗也嫌,不过大家最多背后骂两句,出不了什么大事,毕竟都是穷学生,借来借去也就是那三瓜两枣,债务规模太小,还不至于引发个人经济危机。

  现在不一样了,各种信用卡、消费贷,屏幕上点两下就能给钱包充值,管不住自己小手很容易就掉坑里了,当然了,学生大部分都管不住自己小手。

  但是花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啊,这些钱最后还得家大人还,相当于中介把这部分储蓄套出来吃利息,中介吃饱,给国家贡献了消费,皆大欢喜,唯一吃亏的是你爹妈,幸幸苦苦攒的钱白白被赚走。

  能还上钱还算好的,如果家里也帮不上忙,这人就算是掉坑理了,大学四年就在债务泥潭里苦苦挣扎,哪还有心思学习。

  特别是这些互联网公司为了忽悠大家借钱,还搞出了很多奇葩的广告和宣传,大家可以去网上搜一下,到处都是消费贷的广告,拍的是真煽情,但也真是毁三观,为了挣钱,脸都不要了。大家擦亮眼睛吧,下次看到类似广告,当故事看就行了,千万别当真。

  无论如何,花呗、借呗的模式非常成功,贷款端的业务急剧增长,阿里的自有资金很快就不够用了。主要是没有银行牌照,不能从储户哪里吸收存款,这就限制了借款的规模。有钱挣不上,对资本家来说,没有比这更难受的了,怎么办呢?

  资产证券化的意思,就是把当前没法变现的资产,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变成现金。

  这个过程有点像抵押贷款,但是跟贷款有两个区别,首先,能证券化的资产一般是应收账款或者借条这种未来能产生收益的项目,其次,要通过证券公司在证券市场发行,投资者比较分散。

  比如我手里有一堆借条,但是现在急需一笔现金周转,你可以通过证券公司以抵押借条的方式再融资,如果你的借条年利率是10%,通过证券公司打包成债券后以年利率5%卖给投资者,这个过程中你获得现金流,投资者获得5%的收益率,证券公司拿1%当作自己的劳务费,一年以后借款人连本带利还钱,你还能挣4%的利息,大家都受益。

  爱思考的小伙伴应该能发现,这个模式能够成功的关键,是原始借款人要能按时还款,如果借款人到期两手一摊,那完了,大家一起掉坑里。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起源于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因为链条太长,导致放贷违约潮后发生连锁反应,大家都被拖下水。

  而阿里玩的更过分,大家还记得前面说的吗,阿里融资的目的是为了借出更多的钱,而这又会带来的新的借条,继续打包证券化以后又能融资,这个模式可以无线循环下去,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加杠杆的过程,阿里最多的时候用30亿的本金放出了3000亿的贷款。

  如果咱们把整个过程简化一下,借钱的是小微企业和剁手党年轻人,阿里和政权公司是中介,出钱的是证券市场的投资人,大家这个模式,像不像银行吸储以后放贷的模式?

  而且,大家注意一点,银行放贷的钱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储蓄,二是通过贷款、存款这个循环创造(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m2),所以银行的资金如有问题,必须自我负责。

  但是abs就不一样了,阿里贷出去的3000亿,几乎都是证券市场投资者的真金白银,,阿里和证券公司作为中间人,并不承担直接责任,如果出问题,损失最大的是证券市场的投资人,你还没地儿说理。人家券商早提醒你了,“投资有风险,入世需慎重”,亏钱你就自认倒霉吧。

  对于阿里来说,最坏的情况就是破产清算,咱们前面说了,有限责任公司最多只用赔付30亿的本金,跟3000亿比起来,跟无本生意也差不了多少了。

  多说一句,资产证券化除了融资以为,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转移风险。特别银行贷款证券化,是西方金融机构转嫁债务风险的主要手段,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欧美的大银行就是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法,把那些垃圾贷款,通过乾坤大挪移转移到普通人和社保基金头上,这也是现代转移债务危机的主要方式,这个咱们有机会再说。

  abs循环这事虽然不地道,至少最后钱是流向实体经济了,多少尽了点金融中介的本分,下面这些就纯粹是二道贩子操作了。

  我们知道,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就是天量的用户群体,就跟电视台一样,天生适合做广告,开展这方面业务那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事我在前面一篇文章里说过,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方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不同,这是共同富裕的需要。如果容许异地存款,西部那点少的可怜的资金,大概率也会被东部地区吸走,东西差距会越来越大,所以国家禁止异地吸储。但是互联网公司天生有跨地域的优势,他们和地方银行合作,可以完美实现资金的自由流动,大家还记得前两年河南地方银行暴雷得事吧,很多异地储户就是被互联网公司引流过去的,因为属于擦边球操作,出事以后维权无门。你找平台,人家就装糊涂,说我们不知道有禁止异地存款的规定,客户给钱我们就上广告,不知者不罪。你的存款又没在我这,该找谁找谁。

  还有跟基金公司,理财公司,保险公司合作,推销产品,他们收中介费,这中间又有很多猫腻,大家都知道药店给你推销的药品都是厂商返点高的,互联网公司也是一样,只不过忽悠手段更高级一点,一般会打着高科技的旗号,用大数据什么的一顿分析,让你感觉这个理财产品就是给你贴身定制,实际跟药店跟给你推销药品没啥区别,你以为这块产品适合你,其实适合的是药店。这次阿里被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金、保险产品的虚假宣传,说的就是这个事。

  还有说的最多的那个互助宝,很多人说是阿里违规搞保险。其实还真不是保险,这东西本质跟水滴筹差不多,就是阿里组织大家建了一个群,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次你帮我,下次我帮你,反正资金流动一次,阿里就收一笔手续费,对阿里来说是个无本买卖。这东西看起来就是个非主流,保障期限,保障金额,保障项目都不透明,信息还不对称,完全是平台说了算,根本没啥保障作用,像这种金融创新,赶紧禁就对了。

  所以互联金融其实跟传统金融没什么区别,还是那几种中介模式的组合,大概又分三种,第一种是互联网公司亲自作下场作中介,比如阿里小贷和互助宝,就是他们在模仿银行和保险。第二种是和其它中介合作,一起赚中介费,比如余额宝就是和基金公司合作,abs是和证券公司合作。第三就是搞宣传,挣个广告费。

  这其中只有阿里小贷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其它模式都是在传统中介基础上又转了一道手,好处是能盘活一部分存量资金,毛病是多个中间商就多薅一次羊毛,成本还得实体经济承担。

  大家看金融问题的本质,也不用关注那些复杂的中介嵌套,剥离表象和术语,就问三个问题就行了,谁是出钱人,谁是最终借钱人,风险谁来承担,搞清楚了这几个问题,基本也就差不多了。

  我看网上又不少人替阿里打抱不平。说什么市场经济,法无禁止皆可为,既然是违规,为什么早不说?

  这就有点想当然了,全世界的金融监管都是难题,因为中介方式太多,我前面说了,往往是单个环节看起来没风险,套在一起就变成炸药。就跟搭积木一样,给几个基础模块,排列组合能创作出无数个形状,让监管机构怎么可能穷举所有的情况是不可能的。

  而且金融创新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出点问题也很正常,修正就好了,并不是为了针对谁。国家最希望他们做的,就是利用平台的信息优势,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就像马老师一开始打的口号一样,“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只要别忘了这个初心,肯定不会走歪路。想搞歪门邪道,把自己的利益搞的大大的,把风险搞的小小的,这种创新未来大概率还得挨逼兜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网银、网贷、互金平台都属于互联网金融。

  无所不在的互金平台现在妈妈级的投资人,也会在银行的APP上买理财产品。年轻人多是在马爸爸的支付宝或老板娘不美的京东金融里购买理财产品。其实,只要把理财产品搬到线上,也就是网页端或者APP端,就是互联网理财平台。当然,业内通常叫做互金平台(互联网+金融)。而市面上互金平台的数量远比各位想象的要多得多。准确地说,绝大部分的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和大型实体企业都有自己的互金平台。传统金融机构:平安银行旗下——陆金所(几乎所有投资人都知道的平台)招商银行旗下——小企业e贷由江苏省金融办和国开金融共同筹建——开鑫金服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平台——国开金融中信集团旗下——麻袋理财最近风口浪尖上的安邦保险集团,旗下也有互金平台——邦融汇(这个平台活得好好的,各位不用担心)传统金融机构在品牌、风险控制和线下推广渠道上有较大优势。当然,收益率也不高,只比银行理财高一些,通常在6%~8%左右。互联网公司(包括互联网、传媒和科技公司):凤凰卫视集团旗下——凤凰金融搜狐旗下——搜易贷网易旗下——网易金融新浪微博旗下——微理财联想控股的互金平台有两家,一家叫翼龙贷,另一家叫奇乐融为梦想多次窒息,走出亚洲贾跃亭的乐视集团旗下也有互金平台——乐视金融(这个平台依然活得好好的,各位不用担心)互联网公司的优势也很明显,客户资源多,营销手段强。在互联网技术和产品体验上更是有极大优势。实体企业:国美集团旗下——国美金融恒大集团旗下——恒大金服新希望集团旗下——新希望金融海尔集团旗下——海融易(他们已经用名字告诉你们,他们的爹地是谁了)其他:清华大学控股的平台——道口贷。(中国最好的两个商学院就是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的五道口金融学院,道口贷也因此得名)当然,也有部分互金平台的本体已经上市,也就是说他们的背景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背景。2017年10月,在纽交所上市的拍拍贷(PPDF)是中国第一家网贷平台。市值130亿人民币,相当于A股一个小型城商行。(网贷平台是互金平台里的一个大类,数量也是最多的,前文提到的平台80%以上都是网贷平台)在美国上市的网贷平台就有8家,在国内A股上市的互金平台也不少。如熊猫金控(600599)旗下的全资子平台银湖网和控股70%的熊猫金库。再如奥马电器(002668)旗下的钱包金融。而A股上市公司参股的互金平台多如牛毛,就不一一列举了。当然,远望知道,依然会有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互金或网贷平台。这些人甚至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有次远望去民生银行办业务。可能因为流水比较高,两个业务员确认过眼神,开始向我推销理财产品。远望是个很珍惜时间的人,赶紧打断,告诉他们我的投资是以网贷和互金平台为主。他们再次确认过眼神,这人怕不是个傻子吧。

  远望真的是个珍惜时间的人,所以从不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办完业务就走了。只怕他们不知道,民生集团也有自己的网贷平台,叫民生易贷。

  远望的故事讲了这么多,大家也有在投资各类互金平台。但如同所有的投资产品,绝大部分投资人是不专业的,没有系统、扎实的金融基础,更缺少强大的分析研究能力。因此,普通投资人很难分析好一家互金平台:它的产品到底卖的什么,运营公司到底什么背景。安全性如何,收益率能不能匹配安全性。远望的公 号就是解答这些问题——对互金平台进行测评,给投资人合理的投资建议,分析互金行业的大方向。用数字来说明我们的成绩可能更加直观。目前,远望是凤凰财经、搜狐财经、新浪财经和知乎等20多家财经媒体的认证专栏作者。发表过的原创专栏文章超过150篇,码字40余万,曾获得「年度新锐专栏作者」等奖项。在过去的一年里,远望曾测评互金平台60多家。这些平台跨度很大,从交易额过千亿到交易额几千万的都有,普通投资人由于缺少专业金融知识,很难分清好坏优劣。以10分为满分进行打分。到目前为止,被远望评为6分及以上的平台都活得好好的,没有一家出现问题。但是远望的测评有个缺点。每一篇测评文章的出炉都是经过多次推敲和琢磨,所以耗时极长。这样一年时间才产出60份测评报告。这样就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投资参考需求。为解决这个矛盾,从去年8月起,远望正式出版了《远望互金评级》,对投资人经常询问的互金平台做了个简单的分级。之后每月一版,持续至今,已经有十版了。《远望互金评级》囊括了近300家互金平台,并分级为A、B、C、D。到目前为止,评级为B及以上的平台,没有一家出现问题。据远望所知,远望对互金平台的评级,不仅成为了很多投资人投资的重要参考,也被不少评级机构和媒体引用。远望还曾写过楼市、基金、数字货币和其他投资产品。年初,在比特币达到最高峰、发展最疯狂的时期,远望预测了比特币的下跌。今年315前,远望准确判断了云联惠消费返利假象之下的非法集资问题,并预言了其不可持续性。复利的威力目前,投资互金平台的年化收益率范围为6%~15%。(根据投资时长和投资技巧)因为这个收益率水平远高于银行理财,所以通过长期投资,会展现出强大的复利效应。(1)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今年两会提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将提高。如果每个月少扣1500元个税,而你将这笔本该扣除的钱拿去投资。按照12%的收益率来计算,5年后,你会拥有12万元,再过5年,这个数字将会变成惊人的35万元。(2)如果你是一个高收入人群,或者想象一下自己已经年薪百万想要获得过亿身家,靠年薪不断积累需要100年。但是,如果你将每年收入的大头去投资理财,23年后你的身家就能达到1个亿。这还是在年薪数十年不变的前提下。事实上,由于年薪在不断提高,所以积累到1亿身家的时间很有可能只要15年甚至10年。所以,「复利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其威力甚至超过」,这句话真的是爱因斯坦说的。如果有可能,请努力记住并践行这句话,毕竟这个伟人说过的大部分话你都听不懂。远 望:在实现个人财务自由的航程中,远望希望能和各位一起乘风破浪,到达彼岸。作者:远望君,互联网金融投资人&独立评论人,某券商行研分析师。原文2018-5-11首发自微 信 公 号:互金远望号(Fintechywh)jbo竞博jbo竞博jbo竞博jbo竞博

搜索